中医传承新闻网

详细内容

杏林撷风 吕景斌中医札记

微信截图_20230908150419.png

      如果不是爱人的同学力荐,对吕景斌医生的神奇医术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,也许我会与这位真正的中医大家无缘。

      春风袭绿,淡淡的午后,我和妻子走进位于榆树市老客运站东二百米处的吕景斌诊所,第一感觉:吕医生平和淡然又处处透着从容。

      中医中药永远是解决健康问题的王道,可惜一百年来作为国粹的中医,被西医冲击的七零八落,在尘埃落定的今天,面对井喷式的慢性病,西医日渐束手无策,人们也在痛定思痛的同时,开始觉悟和醒悟:治病还得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!在吕大夫给妻子把脉问诊的间隙,我略略和吕大夫聊了几句,突然感觉:虽然诊所门面普通,但是这个吕大夫不简单,因为我对中医一直有所涉猎,二把刀糊弄不了我。

      在随后进一步交流中,获悉吕大夫出生在榆树市保寿镇团山村,排行老三,虽然自幼家贫,但是吕大夫天资聪颖,勤俭刻苦,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奈何1966年初中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,被迫辍学。 不甘平庸的吕大夫走上社会后又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,导致参军无路,报国无门,即便是做个拖拉机手也受到限制。

      徘徊河边,举目星空……这一生都要这样碌碌而终吗?吕大夫无数次这样问自己。那是1970年的一个夜晚,母亲突发疾病,作为家中的长子,吕大夫毅然背起母亲,徒步跋涉二十里只为母亲寻医看病。事后吕大夫深感患病的痛苦,治病的艰辛。难道自己就不能自学成医然后为患者驱除疾苦吗?

     一旦有了想法,吕大夫立马行动,借来几本医书,朝夕诵读,重要章节,写在手背胳膊上,一有闲暇,反复强化……即便是现在,行医之余,抬头远眺,往昔依旧历历在目:泛黄的《汤头歌》,破旧的《四百味》,圈圈点点的《脉学》《医治金鉴》,还有鞭辟入里的《医林改错》《寒温条辩》……随后拜名老中医车永昌为师,耳提面命,情若父子。

       扎实的理论基本功,加上师傅的指点迷津,很快,吕大夫开始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开方治病,屡收奇效,十里八村,口碑渐远,为此大队领导把他调到卫生所做医生。背上沉甸甸的药箱,吕大夫激动得热泪盈眶:胸怀凌云志,攻克医家门。苦读三五载,方可欲我心!正所谓天道酬勤,百二秦关终属楚……迈上这一步台阶,吕大夫更加勤奋钻研,多次拜会当地名医,这其中有当时善治精神病的肖景生医生,善治温热病的沙清元医生,还有很多有名望的中医,常常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,这一时期,吕大夫学到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

   “诊脉须以平旦”,复诊的时候我把时间提前到了上午,因为妻子一剂药下去,舌像已经大有改观。当今社会能达到这样医术的中医,已经凤毛麟角。

      不经一番寒彻骨,哪得梅花扑鼻香?吕大夫深知中医博大精深,浩如烟海,所以并没有满足于背上药箱而沾沾自喜,行医之余,吕大夫依旧全身扑在医学著作的海洋里: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中医妇科》《针灸学》,期间,为了减轻患者痛苦,效仿先贤,以身试针,体验针感……就这样孜孜以求,乐此不倦。正所谓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:在1978年榆树县举行的乡村中医考试,1979年吉林省举行的全省中医选拔考试,吕大夫均凭自身浑厚的实力勇摘桂冠!并因此被省卫生厅录用为中医师,正式转为国家公职人员。

       随后的十年里,吕大夫先后被调到榆树卫校教授中医古文,调任到榆树市卫生局任职秘书,主编榆树卫生志。谈及这段经历,吕大夫感慨万千,回味悠长:虽然离开了临床工作,却有幸结识了榆树籍的诸多中医名家:长春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高世昌,针灸科主任纪青山,骨科主任张万芳,省医院中医科主任王圭一。也曾多次拜访当时的中医大家崔子余,吴青连,王雨,以及市中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海龙等前辈。在为这些人著书立传的同时,这些人也被吕大夫扎实的内功,谦逊的品质和敏而好学所打动:常常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倾囊相授。即便是现在谈起这段经历,吕大夫依然心存莫大的感激:他们对我的教诲是我这一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!

      虽然离开了临床工作,吕大夫依然一如既往,心系患者:卫校工作期间,单位同事付姓女士,失眠数月,乳房肿块,经期紊乱,经血瘀块,人皆谓之精神失常,无人无药可治。吕大夫笑对:我能治好。把脉开方,先后四个疗程,诸症悉除,为此付女士的丈夫感激涕零。吕大夫依然一笑:解除患者疾苦,医生职责所在。

       第三次见到吕大夫,可以说我是专程拜访,第二剂药妻子仅仅服用三天,明明已经七七之龄,天癸当绝,神奇的是久违几个月的月经却又如期而至,自古名医:一剂知,二剂止。吕大夫医术如斯,我情不自禁,尊崇有加。

      得到名医指点,结合翔实的中医理论,吕大夫的人生和医术开始进入全盛时期: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,在一些领域开始自成一家,形成独特的感悟和见解:《蜘蛛散治疗疝气》,《传统针刺疗法初探》,《十八反十九畏新意》……学术论文如雨后春笋。1989年,吕大夫进入榆树市中医院工作,先后任职中医师,医务科科长,中医指导科科长,这一时期,吕大夫不忘初心,始终秉承中医古训,诊病治病不问高低贫贱,只问救死扶伤。

     时间是在1993年,榆树市秀水镇张某,23岁,盖房帮工房上摔落,导致肋骨骨折,外伤性血气胸,三日后进展为胸痛咳血,呼吸困难。如今这类患者都是挂西医急诊处理,当时该患者入住中医分院骨伤科,应左立春主任(现任长春市骨伤医院院长),仅仅用药六剂,喘平咳止,胸畅血无。新立镇姜女士,产后不能自主排尿,腹涨闷痛,吕大夫针刺足少阴太阳二经诸穴,辅以热水熏蒸下身,竟然一次痊愈!超群的医术,总是度人无数,类似的病例不胜枚举。

      2000年,榆树市卫生局力邀吕大夫全权负责中医协会工作,按照常理,从医转仕,进而衣食无忧,名利双收。许多人梦寐以求,但是吕大夫直接婉拒了,因为吕大夫初衷不改,一心向医!

      中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瑰宝,科学无国界,让中医走向世界,让世界弘扬中医。为此,吕大夫毅然踏上了通往国外的路―“马拉维”。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,环境生疏,水土不服,语言不通,举目无亲……这些都困扰制约着吕大夫的发挥和发展,万般无奈,委曲求全,进入一家诊所打工……吃住在诊所,工作之余,从不服输的吕大夫全力学习当地语言,终于在一年后完全可以和当地人顺畅交流,两年后成立了自己的诊所,继续钻研医术,其中的酸甜苦辣,现在回忆起来,吕大夫苦乐参半:是艰辛,也是挑战。随着患者的增多,口耳相传,就连当地的贾乓德等富商巨贾也成了吕大夫的常客,甚至出访过中国的马拉维国家首脑人物卡莉.亚蒂也位列其中。

      十二年的国外生涯,吕大夫位卑未敢忘忧国,和当地朋友组建了马拉维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,因为吕大夫深知:自己是炎黄子孙,根在中国!作为一个中国人,民族气节民族情操不可动摇和改变:记得诊所曾来过一个印度富豪,飞扬跋扈,气焰嚣张:你要是治不好我的病,我就要了你的命!吕大夫拍案而起:你有钱我不挣,你的病能医但是我不治,因为中国人的尊严无价,不容践踏!面对吕大夫眼中无尽的光芒,那个印度人终于低头道歉。

      黑皮肤的非洲人,白皮肤的欧美人,在吕大夫的指下逐一掠过,弦钩浮沉,寒热虚实,总是药到病除,在这些异邦朋友的眼里,中国的中医,来自中国的吕大夫:太神奇!了不起!

      树高千尺,叶落归根,收起闯荡不羁的心,带着非洲人民的深厚友谊,吕大夫把子女留在了非洲,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弘扬中医之路……

      归国后的吕大夫,内外妇儿,疑难杂症,医术已臻化境,完全和中医融为一体的他,不事张扬,和弟弟开了一家诊所,消息灵通的人得知吕大夫归国,纷纷慕名而来,上至八十高龄榆树市原人大主任杨宝山,多方医治无果;下至六岁身患肾炎的农家孩子,辗转医大不见起色,最终都在吕大夫手里得以康复!望着诊所墙上的字画诗词和锦旗,听着吕大夫给我讲述后面那些感人的故事……吕大夫,你从田垄上不避风雨的一路走来,酸甜苦辣,曲折坎坷,你经历了常人没有的经历,你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孤寂,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……

你已然是中国中医药的化身!

      家乡的母亲,家乡的父老,脚下的黑土地,无一不深藏在吕大夫心中……闲暇的时候,吕大夫总是不忘回家看看,故乡的山,故乡的水,摘一片榆树叶,清晰的叶脉,少阴阳明,太阳厥阴……吹开一朵蒲公英,化作无数伞兵:行气的黄芪,生津的葛根,止痛的元胡,补血调经的当归……常常:吕大夫负手而立,极目远眺,他在沉思:已届古稀,如何把老一辈那里获得的的宝贵经验,以及自己这一生对中医的实践理解和感悟,形成文字性的资料,保存下来,传承下去……

      国家政策正在调整,中医中药势必复位,恢复和发挥她独特应有的作用,虽然两个孩子在中医领域已经登堂入室,但是吕大夫深知:这还远远不够,祖国的中医还需要太多的有识之士,有志之人,加入到中医中药的队伍中来,推动中医国粹的发展……话里话外,吕大夫还要挑选有缘之人,把毕生医术倾囊相授,打破“自古中医传子不传女,传媳不传胥”的陋习。

       离开诊所的时候,我回头望去,吕大夫医术如斯,医德如斯,襟怀如斯,如果所有的中医人,都能达到吕大夫这样的高度,则中医中药何愁不畅行天下,何愁不代代兴隆?感慨之余,特为吕大夫留诗一首:

             赠中医大家吕景斌

原本躬耕田亩人,一朝寻病到杏林。

两试初遂状元志,十年终磨铁石心。

半百辞官归隐路,远赴非洲浩气存。

青山入云接风骨,碧水衔江铸医魂!

长春修正药业李荣才      


seo seo